各位施工同行們,在上期干貨分享中,我們圍繞土方回填施工工藝展開了深入剖析,系統闡述了其適用范圍、施工準備、操作工藝、質量標準、職業健康以及環境管理措施等核心內容(點擊此處回顧全文)。今天,讓我們繼續深耕,聚焦土方回填施工進程中的關鍵注意事項,從精準把控質量記錄,到有效規避常見質量通病,全方位提升專業素養。快跟上步伐,一起開啟這場學習之旅,讓專業技能一路 “狂飆”!
一、應注意的問題
1.未按要求測定干土質量密度:回填土每層應測定夯實后的干土質量密度,符合設計要求后才能鋪攤上層土。試驗報告要注明土料種類,試驗日期、試驗結論及試驗人員簽字。未達到設計要求的部位,應有處理方法和復試結果。
2.回填土下沉:因虛鋪土超過規定厚度或冬期施工時有較大的凍土塊,或夯實不夠遍數,甚至漏夯,基底有機物或樹根、落土等雜物清理不徹底等原因,造成回填土下沉。為此,應在施工中認真執行規范的有關規定,并要嚴格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3.回填土夯壓不密實:應在夯壓時對干土適當灑水加以潤濕;如回填土太濕同樣夯不密實呈“橡皮土”現象,這時應將“橡皮土”挖出,重新換好再予以夯壓實6.4在地形、工程地質復雜地區內的填方,且對填方密實度要求較高時,應采取措施。(如排水暗溝、護坡樁等),以防填方土粒流失,造成不均勻下沉和坍塌事故。
4.填方基土為雜填土時,應按設計要求加固地基并要妥善處理基底下的軟硬點、空洞、舊基以及暗塘等。
5.回填管溝時,為防止管道中心線位移或損壞管道,應用人工先在管子周圍填土夯實,并應從管道兩邊同時進行,直到管頂0.5m以上,在不損壞管道的情況下,方可采用機械回填和壓實。在抹帶接口處,防腐絕緣層或電纜周圍,應使用細粒土料回填。
6.填方應按設計要求預留沉降量,如設計無要求時,可根據工程性質、填方高度、填料種類、密實要求和地基情況等,與建設單位共同確定(沉降量一般不超過填方高度的3%)。
二、質量記錄
本工藝標準應具備以下記錄:
1.工程定位測量記錄
2.地基處理記錄。
3.地基釬探記錄。
4.施工記錄。
5.地基隱蔽記錄。
6.質量檢查和驗收記錄。
7回填土的試驗報告。
三、質量通病
1.場地積水
(1)現象描述 :
場地平整以后出現局部或大面積積水。
(2)原因分析:
①場地平整面積較大、填土過深、未分層夯實。
②場地周圍沒有做排水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或者排水設施設置不合理,排水坡度不滿足要求1%-2%)。
③測量誤差超過規范要求。
(3)預防措施:
①在施工前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情況,合理設置排水坡(要求坑內不積水,溝內排水溝通暢),排水溝等設施,并盡量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結合。
②如果施工工期跨雨期的,要做好雨期施工現場排水措施。
③場地回填土按規定分層回填夯實,要使土的相對密實度不低于85%。
(4)處理辦法
①明溝排水法。沿場地周圍開挖排水溝,再在溝底設集水井與其相連,用水泵直接抽走(水溝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施工場地基礎邊距0.4m以外,場地的四周或四角每隔20—40m應設1個集水井)。
②深溝排水法。如果場地面積大、排水量大、為減少大量設置排水溝的復雜性,可在場地外距基礎邊6-30m開挖1條排水深溝,使場地內的積水通過深溝自流入集水井,用水泵排到施工現場以外溝道內。
③利用工程設施周圍或內部的滲排水系統或下水道,將其在場地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或暗溝.把水流引入滲排水系統或下水道排走,此法較經濟。
?
2.填方出現橡皮土
(1)現象描述:
打夯以后,基土發生顫動、受壓區四周鼓起形成隆起狀態(土體體積未變化),土體長時間不穩定。
(2)原因分析:
使用了含水量比較大的腐殖土以及泥炭土或者粘土、亞粘土等原狀土土料回填。
(3)預防措施:
①現場鑒別,要求回填土料“手握成團,落地開花”。
②回填前,不允許基坑內有垃圾,樹根等雜物,清除基坑內積水,淤泥。
(4)處理辦法:
①如果土方量很小,挖掉換土,用2:8或3:7的灰土(雨,冬季不宜用灰土,避免成灰土水泡,凍脹等事故),砂土進行回填。
②如果面積大,用干土、石灰、碎磚等吸水材料填入橡皮土內。
③如果工期不緊,把橡皮土挖出來,晾曬后回填。
?
3.回填土密度不符合要求
(1)現象描述
填土的場地在荷載作用下,地基引起比較大的變形,地基穩定性降低。
(2)形成原因
①土料含水量太小,影響了夯實(碾壓)的效果,造成夯實(碾壓)不密實;含水量太大,則易形成橡皮土。
②土料不符合設計或施工要求,有機質超過規范要求(大于跳)。
③填土過厚,未分層夯實
④機械能力不夠。
(3)預防措施
①選擇回填的土料及其性質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②填土密實度應根據工程性質的要求而定,壓實系數等于土的密度除以土的最大干密度。
③設計有要求時,要通過現場土工實驗,并且嚴格進行分層回填夯實加強對涂料含水量的控制。
(4)處理方法:
換土回填;翻出晾曬、風干后回填;填入吸水材料;施打擠密樁。
?
4.土方滑坡
(1)現象描述
土體受到雨水,浸水,風化,氣候,振動等因素的影響,土體的邊坡下滑。
(2)原因分析
① 邊坡放坡坡度不夠。
② 地下水、地表水進入土層,使土的剪切引力增大,內抗剪強度降低,影響邊坡穩定。
③ 土體下面有坡度過大的巖層。
(3)預防措施
① 基底應有足夠的坡度,盡量做成臺階形。對于永久性場地,邊坡坡度應按設計要求放坡;如果沒有設計要求,應該執行規范要求的不同土質放坡坡度的規定。
② 盡量做好地質勘察工作。
③ 盡量避免在邊坡附近堆重物加載,排水溝距坡腳要有一定的距離(不小于0.3m),避免在可能滑坡的地方使用爆破和發生大的振動。
(4)處理方法
① 砂漿覆蓋法:用于施工工期較短的臨時性基坑邊坡。在邊坡上抹水泥砂漿20-25mm厚保護,為防止脫落,在上部及底部應搭蓋不少于80mm,同時在土中適當錨筋連接,在坡腳設排水溝,
② 混凝土護面法:用于鄰近有建筑物的深基坑邊坡。在坡面垂直插入直徑10-12mm,長 40-50cm鋼筋,坡面鋪直徑6mm、縱橫間距200mm的鋼筋網片,澆筑40-60mm 厚的細石混凝土。
③ 土袋或砌石壓坡法:用于深度在5m以內的臨時性基坑邊坡。在邊坡下部用麻袋或砌石壓住坡腳,邊坡高3m以內可采用單排頂砌法,5m以內、水位較高時用二排頂砌或一排一頂構筑法,以保持坡腳穩定。在坡頂設擋水土堤或排水溝,防止沖壞坡腳。
?
在建筑工程領域,土方回填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諸多關鍵作用。一方面,其能夠切實增強地基的承載能力與穩定性,為上層建筑筑牢根基;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土方回填,可有效提升工程整體的可持續性,契合當下環保與長遠發展需求。鑒于土方回填所具有的這些重大意義,在建筑工程實施過程中,務必高度重視其施工質量,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精準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