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手架作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臨時設施,定期檢查是確保其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關鍵環節。以下是腳手架定期檢查的主要內容,涵蓋結構、配件、防護及環境等多個方面:
一、基礎與支撐系統檢查
基礎穩定性
檢查地基是否沉降、積水或出現裂縫,尤其是在雨后或長期使用后。
查看底座(如可調底座、墊板)是否松動、變形或懸空,與地面連接是否牢固。
掃地桿(縱向、橫向)是否按規范設置,連接是否緊固。
立桿與支撐結構
立桿間距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有無超距或不均勻現象。
立桿垂直度偏差是否在允許范圍內(通常不超過架高的 1/300,且不大于 50mm)。
立桿接頭(對接或搭接)是否牢固,搭接長度及扣件數量是否符合規范。
二、架體結構與連接檢查
橫桿與立桿連接
縱向水平桿(大橫桿)、橫向水平桿(小橫桿)與立桿的連接是否牢固,扣件是否擰緊(可通過力矩扳手檢測,扭矩應在 40~65N?m 范圍內)。
橫桿間距是否符合設計,腳手板下方是否有足夠支撐橫桿。
剪刀撐與斜撐
剪刀撐的設置角度(45°~60°)、間距及搭接長度是否符合規范,是否連續設置并與立桿、橫桿可靠連接。
橫向斜撐(之字形撐)是否按要求在特定位置(如轉角、中間每隔 6 跨)設置。
連墻件(拉結點)
連墻件的布置間距、數量是否符合設計,是否與建筑結構可靠連接(如穿墻螺栓、預埋件等)。
連墻件是否松動、缺失或被擅自拆除,與架體連接的扣件是否牢固。
三、腳手板與防護設施檢查
腳手板
腳手板是否松動、破損、翹曲或缺失,對接或搭接是否符合要求(搭接長度不小于 200mm,且在中間設置支撐橫桿)。
腳手板與橫桿之間是否用鐵絲或防滑扣件固定,防止滑動。
安全防護設施
防護欄桿:操作層外側是否設置上欄桿(高度≥1.2m)、中欄桿(居中設置)和擋腳板(高度≥180mm),連接是否牢固。
安全網:密目式安全網是否完整、無破損,綁扎是否牢固;水平安全網(兜底網)是否按規定設置,無雜物堆積。
通道與爬梯:人行通道或爬梯是否穩固,有無防滑措施,兩側是否設置防護欄桿,入口處是否有醒目標識。
四、構配件與材料檢查
扣件與連接件
檢查扣件有無裂縫、變形或螺栓銹蝕,轉動部位是否靈活。
直角扣件、旋轉扣件、對接扣件的使用是否符合規范(如立桿接長必須用對接扣件)。
鋼管與腳手板材料
鋼管是否有彎曲、變形、銹蝕(壁厚減少量超過 10% 需報廢),嚴禁使用斷裂或打孔的鋼管。
腳手板(木、竹、鋼笆等)是否腐朽、開裂或變形,木腳手板的端部是否用鍍鋅鐵絲綁扎固定。
五、特殊部位與環境影響檢查
懸挑式腳手架
懸挑梁(工字鋼等)的錨固長度、間距是否符合設計,錨固端是否用螺栓或焊縫固定,是否有防傾覆措施。
斜拉桿(鋼絲繩或鋼管)是否張緊,與建筑結構和架體連接是否可靠。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爬架)
檢查導軌、導座與建筑結構的連接是否牢固,防墜落、防傾覆裝置是否靈敏有效。
液壓或電動升降設備是否正常,各機位升降是否同步,有無異常荷載。
惡劣天氣后檢查
大風(6 級及以上)、大雨、大雪或地震等災害后,需全面檢查架體變形、連接松動、地基沉降等情況,確認安全后方可重新使用。
六、檢查記錄與整改
檢查記錄:每次檢查需填寫書面記錄,內容包括檢查時間、部位、存在問題、整改責任人及復查結果,相關人員簽字存檔。
隱患整改: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如扣件松動、腳手板缺失等)應立即整改,重大隱患(如連墻件缺失、立桿嚴重變形)需停工整改,驗收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腳手架定期檢查需由專業人員(如架子工、安全員)按規范實施,遵循 “邊檢查、邊整改”
原則,確保架體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狀態,防止坍塌、高處墜落等事故發生。不同類型的腳手架(如落地式、懸挑式、爬架)需結合其特點增加專項檢查內容,同時注意季節性防護(如雨季排水、冬季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