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是確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依據,現行標準為《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23。其主要內容如下:
材料要求:
鋼管:將原標準中 φ48×3.5 的腳手架用鋼管改為 φ48.3×3.6,取消了 φ51×3.0 鋼管。鋼管應具有產品質量合格證、質量檢驗報告等,其表面應平直光滑,不得有裂縫、結疤、分層、錯位、硬彎、毛刺、壓痕和深的劃道等缺陷,鋼管必須進行防銹處理,如涂刷防銹漆等。
扣件:扣件應采用可鍛鑄鐵或鑄鋼制作,其質量和性能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規定。扣件在螺栓擰緊扭力矩達到 65N?m 時,不得發生破壞。扣件的形式有直角扣件、旋轉扣件、對接扣件等,應根據不同的連接部位和受力情況選擇合適的扣件。
荷載規定:
荷載分類:包括永久荷載(如腳手架結構自重、構配件自重等)和可變荷載(如施工荷載、風荷載等)。
荷載計算:對不同類型的荷載應按照相應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確定其標準值和設計值。例如,作用于腳手架上的水平風荷載標準值的計算公式進行了調整,統一為:(取 n = 10)。
荷載效應組合:將荷載效應組合表中的可變荷載組合系數由 0.85 提高為 0.9,在進行腳手架的設計計算時,應根據不同的工況和使用要求,對各種荷載進行組合計算。
設計計算:
一般規定: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施工前,應按本規范的規定對其結構構件與立桿地基承載力進行設計計算,并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設計計算內容包括縱向和橫向水平桿等受彎構件的強度和連接扣件的抗滑承載力計算、立桿的穩定性計算、連墻件的強度、穩定性和連接強度計算等。
計算方法:根據腳手架的不同類型(如落地式腳手架、懸挑式腳手架、滿堂腳手架等)和受力情況,采用相應的計算模型和方法進行計算,確保腳手架的結構安全和穩定性。
構造要求:
立桿:立桿的間距、垂直度、接長方式等應符合規范要求。立桿底部應設置底座或墊板,以保證立桿的穩定性。相鄰立桿的接頭應錯開布置,不得在同步內設置。
水平桿:縱向水平桿應設置在立桿內側,其長度不宜小于 3 跨;橫向水平桿應在縱向水平桿的下方,根據腳手板的鋪設情況設置。水平桿的連接應采用對接扣件或搭接扣件,搭接長度應符合規定。
剪刀撐:在腳手架的豎向和水平方向應設置剪刀撐,以增強腳手架的整體穩定性。剪刀撐的斜桿與地面的夾角宜在 45°~60° 之間,斜桿的接長應采用搭接方式。
連墻件:連墻件是將腳手架架體與建筑主體結構連接的重要構件,其設置應符合規范要求,包括連墻件的間距、連接方式、抗拉和抗壓強度等。連墻件應靠近主節點設置,偏離主節點的距離不應大于 300mm。
防護設施:腳手架應設置防護欄桿、腳手板、安全網等防護設施,以防止人員和物體墜落。防護欄桿的高度、間距應符合規定,腳手板應鋪滿、鋪穩,不得有探頭板。安全網應掛設嚴密,與腳手架固定牢靠。
施工要求:
施工準備:在搭設腳手架之前,應做好場地平整、排水暢通、基礎處理等工作,確保腳手架的基礎牢固可靠。同時,應對構配件進行檢查和驗收,不合格的構配件不得使用。
搭設過程:腳手架的搭設應按照專項施工方案和規范要求進行,嚴格控制搭設的質量和精度。在搭設過程中,應及時設置連墻件、剪刀撐等構造措施,確保腳手架的穩定性。
拆除作業:拆除腳手架時,應制定拆除方案,并對拆除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和預防。拆除作業應按照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順序進行,嚴禁上下同時作業和拋擲構配件。
檢查與驗收:
檢查內容:包括構配件的質量、腳手架的搭設尺寸、構造措施的落實情況、連墻件的設置等。應對扣件的擰緊力矩進行檢查,確保扣件的連接牢固可靠。
驗收程序:腳手架的搭設過程中應進行分段驗收,搭設完成后應進行整體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應定期對腳手架進行檢查和維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