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模板、鋼筋、混凝土)檢驗批質量檢驗記錄填表范例
基礎(模板、鋼筋、混凝土)檢驗批質量檢驗記錄填表說明
【規范名稱及編號】《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1-2008)
【條文摘錄】
14. 2. 3 模板的制作、安裝與拆除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2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基礎模板安裝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4.2.3-1的規定。
表14. 2. 3-1 基礎模板安裝允許偏差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檢驗頻率 | 檢驗方法 |
范圍 | 點數 |
相鄰兩板表面高差 | 刨光膜板 | ≤2 | 20m | 2 | 用塞尺量 |
鋼模板 |
不刨光膜板 | ≤4 |
表面平整度 | 刨光膜板 | ≤3 | 20m | 4 | 用2m直尺、塞尺量 |
鋼模板 |
不刨光膜板 | ≤5 |
斷面尺寸 | 寬度 | ±10 | 20m | 2 | 用鋼尺量 |
高度 | ±10 |
杯槽寬度① | +20 0 |
軸線偏位 | 杯槽中間線① | ≤10 | 20m | 1 | 用經緯線測量 |
杯槽底面高程(支撐面)① | +5 -10 | 20m | 1 | 用水準儀測量 |
預埋件① | 高程 | ±5 | 每個 | 1 | 用水準儀測量,用鋼尺量 |
偏位 | ≤15 |
注:①發生此項時使用。
2 側墻與頂板模板安裝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4.2.3-2的規定。
表14.2.3-2 側墻與頂板模板安裝允許偏差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檢驗頻率 | 檢驗方法 |
范圍(m) | 點數 |
相鄰兩板表面高差(mm) | 刨光膜板 | 2 | 20m | 4 | 用鋼尺、塞尺量 |
鋼模板 |
不刨光膜板 | 4 |
表面平整度(mm) | 刨光膜板 | 3 | 4 | 用2m直尺和塞尺量 |
鋼模板 |
不刨光膜板 | 5 |
垂直度 | ≤0. 1%H且≤6 | 2 | 用垂線或經緯儀測量 |
杯槽內尺寸①(mm) | +3 -5 | 3 | 用鋼尺量,長、寬、高各1點 |
軸線偏位(mm) | 10 | 2 | 用經緯線測量,縱、橫各1點 |
頂面高程(mm) | +2 -5 | 1 | 用水準儀測量 |
注:①發生此項時使用。
14. 2. 4 鋼筋加工、成型與安裝除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橋梁工程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2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鋼筋加工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4.2.4-1的規定。
表14. 2. 4-1 鋼筋加工允許偏差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檢驗頻率 | 檢驗方法 |
范圍 | 點數 |
受力鋼筋成型長度 | +5 -10 | 每根(每一類型抽查10%且不少于5根) | 1 | 用鋼尺量 |
箍筋尺寸 | 0 -3 | 2 | 用鋼尺量,高、寬各1點 |
2 鋼筋成型與安裝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4.2.4-2的規定。
表14.2.4-2 鋼筋成型與安裝允許偏差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檢驗頻率 | 檢驗方法 |
范圍(m) | 點數 |
配置兩排以上受力筋時鋼筋的排距 | ±5 | 10 | 2 | 用鋼尺量 |
受力筋間距 | ±10 | 2 | 用鋼尺量 |
箍筋間距 | ±20 | 2 | 5個箍筋間距量1尺 |
保護層厚度 | ±5 | 2 | 用尺量 |
14. 2. 5 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與施工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拌制混凝土最大水灰比與最小水泥用量應符合表14. 2. 5-l的規定。
表 14. 2. 5-1 混凝土最大水灰比與最小水泥用量
環境條件與工程部位 | 無筋混凝土 | 鋼筋混凝土 |
最大水灰比 | 最小水泥用量(kg/m3) | 最大水灰比 | 最小水泥用量(kg/m3) |
在普通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的混凝土 | 0. 65 | 250 | 0. 60 | 275 |
在嚴寒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的混凝土 | 0. 60 | 270 | 0. 55 | 300 |
注:表中水泥用量適用于機械攪拌與機械振搗的水泥混凝±;采用人工搗實時,需增加水泥25kg/m3。
2 集料中有活性集料時,應采用無堿外加劑,混凝土中總含堿量應符合表14. 2. 5-2的規定。
表14. 2. 5-2 混凝土總含堿量控制
項目 | 控制量 |
集料膨脹量(%) | 0. 02~0. 06 | >0. 06~0. 12 |
總含堿量(kg/m3) | ≤6. 0 | ≤3. 0 |
3 混凝土配合比應經試配確定,其強度、抗凍性、抗滲性等應符合設計規定,其和易性、流動性應滿足施工要求。
14.2.6 混凝土宜由集中攪拌站供應,自行搭設攪拌站時應符合本規范第10章的有關規定。
14.2.7 混凝土運輸應符合本規范第10章的有關規定。
14.2.8 混凝土澆筑前,鋼筋、模扳應經驗收合格。模板內污物、雜物應清理干凈,積水排干,縫隙堵嚴。
14.2. 9 澆筑混凝土自由落差不得大于2m。側墻混凝土宜分層對稱澆筑,兩側墻混凝土高差不宜大于30cm,宜1次澆筑完成。澆筑混凝土應分層進行,澆筑厚度應符合表14.2.9的規定。
表 14.2.9 混凝土澆筑層的厚度
搗實水泥混凝土的方法 | 澆筑層厚度(cm) |
插入式振搗 | 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 25倍 |
表面振動 | 在無筋或配筋稀疏時 | 25 |
配筋較密時 | 20 |
人工搗實 | 在無筋或配筋稀疏時 | 20 |
配筋較密時 | 15 |
14. 2. 10 混凝土應振搗密實,并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插入式振搗器以直線式行列插入時,移動距離不應超過作用半徑的1.5倍;以梅花式行列插入時,移動距離不應超過作用半徑的1.75倍;振搗器不得觸振鋼筋。
2 振搗器宜與模板保持5~l0cm凈距。
3 振搗至混凝土不再下沉、無顯著氣泡上升、表面平坦一致,開始浮現水泥漿為度。
4 在下層混凝土尚未初疑前,應完成上層混凝土的振搗。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器應插入下層5~lOcm。
5 現場需留置施工縫時,宜留置在結構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縫應在留茬混凝土具有一定強度后進行鑿毛處理(人工鑿毛時強度宜為2.5MPa,風鎬鑿毛時強度宜為10MPa)。
14. 2. 11 混凝土運輸與澆筑的全部時間不得超過表14.2.1l的規定。
表14.2.11 混凝土運輸與澆筑的全部時間(min)
混凝土的入模溫度(℃) | 時間要求 |
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 | 使用礦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粉煤灰水泥 |
20~30 | ≤90 | ≤120 |
10~19 | ≤120 | ≤150 |
5~9 | ≤150 | ≤180 |
注:當混凝土中摻有促凝劑或緩凝型外加劑時,其允許時間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
14. 2. 12 混凝土成型后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適宜的養護方法進行養護。
14. 2. 13 人行地道的變形縫安裝應垂直,變形縫埋件(止水帶)應處于所在結構的中心部位。嚴禁用鐵釘、鋼絲等穿透變形帶材料,固定止水帶。
14.2.14 結構混凝土達到設計規定強度,且保護防水層的砌體砂漿強度達到3MPa后,方可回填土。
14.5.1 現澆鋼筋混凝土人行地道結構質量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主 控 項 目
4 鋼筋品種、規格和加工、成型與安裝應符合設計要求。
檢查數量:鋼筋按品種每批1次。安裝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查鋼筋試驗單和驗收記錄。
5 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規定。
檢查數量:每班或每100m3取1組(3塊),少于規定按l組計。
檢驗方法:查強度試驗報告。
一 般 項 目
6 混凝土表面應光滑、平整,無蜂窩、麻面、缺邊掉角現象。
7 鋼筋混凝上結構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4.5.1的規定。
表14. 5. 1 鋼筋混凝土結構允許偏差
項目 | 允許偏差 | 檢驗頻率 | 檢驗方法 |
范圍(m) | 點數 |
地道底板頂面高程(mm) | ±10 | 20 | 1 | 用水準儀測量 |
地道凈寬(mm) | ±20 | 2 | 用鋼尺量,寬、厚各1點 |
墻高(mm) | ±10 | 2 | 用鋼尺量,每側1點 |
中線偏位(mm) | ≤10 | 2 | 用鋼尺量,每側1點 |
墻面垂直度(mm) | ≤10 | 2 | 用垂線和鋼尺量,每側1點 |
墻面平整度(mm) | ≤5 | 2 | 用2m直尺、塞尺量,每側1點 |
頂板撓度 | ≤L/1000且<10mm | 2 | 用鋼尺量 |
現澆頂板底面平整度(mm) | ≤5 | 10 | 2 | 用2m直尺、塞尺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