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施工方案編制軟件
施工云安全計算(房建版)
品茗施工云安全計算軟件
施工云安全計算(基建版)
基建項目施工方案編審專家
智繪施工圖
制圖出圖高效省心
品茗施工資料編制
施工云資料
打開資料編制互聯網新時代
品茗投標系列軟件
智繪進度計劃
智繪標書
智繪平面圖
施工場布
品茗三維系列軟件
三維施工策劃
專業智能的三維場布、施工策劃工具
三維模板腳手架工程設計
模板、腳手架工程精細化管理工具
關于梁板立柱共用與不共用問題的請教
30457
4
請問:高支模工程實踐中,從軟件計算角度思路出發,若是采用梁板立柱共用,或者采用梁板立柱不共用進行腳手架的搭設,對支撐架體有何實質性的影響?
139856563282017-09-14 14:14:17回復
哦,謝謝二位老師!那您們所說的,大梁或者超限梁,是指需經專家評審論證的、超過87號文件規定的“搭設高度8m及以上、搭設跨度18m及以上、施工總荷載15KN/m2及以上、集中線荷載20KN/m及以上”標準的所有梁呢?還是指轉換層的超大超重梁? 哦,謝謝二位老師!那您們所說的,大梁或者超限梁,是指需經專家評審論證的、超過87號文件規定的“搭設高度8m及以上、搭設跨度18m及以上、施工總荷載15KN/m2及以上、集中線荷載20KN/m及以上”標準的所有梁呢?還是指轉換層的超大超重梁?
139856563282017-09-14 14:54:39回復
另,在一方案進行論證中,原方案是將超重梁高支模支撐架體部分與樓板支撐體系分開(即為梁板立柱不共用,對否?),專家要求將超重梁的支撐系統與樓板支撐立柱進行拉通(即梁板立柱共用)(接轉下頁)。 另,在一方案進行論證中,原方案是將超重梁高支模支撐架體部分與樓板支撐體系分開(即為梁板立柱不共用,對否?),專家要求將超重梁的支撐系統與樓板支撐立柱進行拉通(即梁板立柱共用)(接轉下頁)。
139856563282017-09-14 14:55:27回復
(接轉上頁)因荷載是由板傳遞給梁的,所以,專家說本身分開是不對的 ,高大模板支架部分與樓板模板支架通過水平桿連在一起,不會對各自的體系受力構成不利影響,并可改善其側向穩定性,對高大模板支架更為有利,因此,超大或超重梁最好與周圍板之間的立桿拉通,以增加整個現澆結構支撐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整體剛度。 這個意見,不知是否準確? (接轉上頁)因荷載是由板傳遞給梁的,所以,專家說本身分開是不對的 ,高大模板支架部分與樓板模板支架通過水平桿連在一起,不會對各自的體系受力構成不利影響,并可改善其側向穩定性,對高大模板支架更為有利,因此,超大或超重梁最好與周圍板之間的立桿拉通,以增加整個現澆結構支撐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整體剛度。 這個意見,不知是否準確?
月落2017-09-14 15:02:33回復
不共用形式的立桿,也是與周邊架體形成整體的,下面有水平桿相連,只不過梁梁側的立桿不受梁的荷載,另外,澆筑混凝土時候的力是由架體承擔的,此時的梁板都不具備承受荷載的能力 不共用形式的立桿,也是與周邊架體形成整體的,下面有水平桿相連,只不過梁梁側的立桿不受梁的荷載,另外,澆筑混凝土時候的力是由架體承擔的,此時的梁板都不具備承受荷載的能力
豆豆5702021-07-07 07:53:50回復
@ 13985656328:我這邊超限梁專家論證也說用梁板立柱共用,暈死 @ 13985656328:我這邊超限梁專家論證也說用梁板立柱共用,暈死
139856563282017-09-14 14:34:30回復
其他類似問題
請問:高支模工程實踐中,從軟件計算角度思路出發,若是采用梁板立柱共用,或者采用梁板立柱不共用進行腳手架的搭設,對支撐架體有何實質性的影響?...閱讀全文
13985656328 2017-09-14 30457 4
參數設置里面的 板邊立桿與梁支模協同承載方式 軟件只有共用可選 怎么選非共用 是不是學習版的就不能選 要正式版才能選梁板立柱不共用...閱讀全文
豆豆559 2014-12-24 4916 1
如題...閱讀全文
豆豆523 2016-03-31 11348 1
梁板立柱共用與不共用在構造上主要有哪些區別?如果是高支模是否就需要采用梁板立柱不共用,出自哪里?有相關依據嗎?...閱讀全文
阿潛 2017-05-23 7579 2
模板支架縱向長度L指的是梁的跨度嗎 模板支架橫向長度B指的是什么...閱讀全文
豆豆676 2016-03-13 3895 1
逗逗充值 | 意見反饋 | 聯系我們 | 免責申明 | 關于我們 | 服務協議 | 隱私權政策
版權所有 ? 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權利
浙ICP備10203480號-13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4697號
售前客服
售后客服
咨詢電話
0571-56665700
關注有禮
掃碼關注公眾號 資料千貨免費獲取
品茗曉筑
請重新登錄后繼續操作
請使用驗證碼或賬號密碼登錄,請勿使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