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絲繩不參與計算原因分析:
1.偏心問題。由于構造原因,鋼絲繩受力后拉結點往往偏于型鋼的一側,腳手架立桿一般設置在型鋼截面中心,兩者存在一定偏心距,使構件產生扭轉。
2.固接端斷絲問題。鋼絲繩一般為φ12~φ18mm,實際安裝時,固接端鋼絲繩彎曲半徑往往設置過小,鋼絲繩受力后在固接端處容易出現過多斷絲。
3.受力不均衡。因鋼絲繩固接端的屈曲余量、鋼絲繩的伸長率、錨固位置和錨環變形等因素,即使采用調緊裝置,也難以保證各根鋼絲繩都能按照設計意圖均衡受力。
4.鋼絲繩的伸長率大。在承受相同荷載情況下,鋼絲繩的伸長率遠遠大于懸挑型鋼的變形,當鋼絲繩達到設計抗力時,懸挑腳手架早已進入不安全狀態。
5.鋼絲繩柔性材料的特點。不能抵御臺風、龍卷風等產生的上翻流作用。
6.施工順序問題。鋼絲繩必須在上一層樓面(錨固部位)結構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時才能設置。一般情況下,建筑物主體結構自下而上施工,臨邊防護腳手架是隨主體上升的,在安裝型鋼梁后,尚未拉鋼絲繩之前,挑梁已經承受2~3層腳手架的荷載。在拉鋼絲繩時,由于各種原因鋼絲繩經常沒有拉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