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澆帶,膨脹加強帶各自特點
1后澆帶特點。
后澆帶因在克服溫度收縮和結構主體沉降而可能產生的有害伸縮和沉降方面優異表現,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點。
1).留于基礎底部結構的后澆帶,將歷經整個結構施工過程,直至結構封頂,對于高層建筑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后澆帶中將不可避免地落進各種各樣的垃圾雜物,由于底部結構鋼筋較粗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艱難另外,后澆帶鋼筋長期的裸露容易產生銹蝕,后期的除銹也將耗費很多人力。
2).后澆帶貫穿整個地下、地上結構,所到之處遇梁斷梁,遇板斷板,給施工帶來很多不便,影響施工進度。
3).在后澆帶灌充混凝土前,需將兩側混凝土鑿毛,施工非常困難,而有些結構混凝土與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間間隔數月,新老混凝土的粘結強度很難保證,又由于澆筑時間差,造成這些結構的混凝土的干縮大部分已于后澆帶灌充前完成。因此,后澆帶混凝土的干縮極易在新老混凝土的連接處產生裂縫。設置施工后澆帶的初衷是防止混凝土裂縫的產生,而后澆帶處理不好卻人為地在每條后澆帶處造成兩條貫穿裂縫,引起漏水。
2膨脹加強帶特點
1).采用膨脹加強帶,混凝土可以連續澆筑施工,而且省去后澆帶的清理及鋼筋加固連接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成本、縮短工期。
2). 膨脹加強帶實現結構自防水,取消外防水措施,不僅經濟,而且沒有后滯帶可能填縫不好留下的滲漏隱患。這也可以說是膨脹加強帶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優點。
從理論上說,后澆帶是采取完全“放”的方法來解決大面積、大體積鋼筋混凝土收縮應力問題,概念較為清晰,從多年的工程實踐也證明了這點。
而加強帶是采取”抗“的方法,膨脹加強帶由于其本身的作用原理,在建筑的沉降差的控制上存在缺陷,這也決定了其不可能完全取代后澆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