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架,又稱腳手架、外架,主要是依附建筑外立面搭設,用于上人作業的一類架體。在所有建筑施工現場都極為常見,也是計算比較簡單的一類危大工程。但是,哪怕是用專門的軟件進行計算,在編制外架計算書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細節需要我們去注意,下面一起來看看。
比如,分析外架受力特點,我們可以發現豎向荷載通過腳手板—橫桿—扣件—立桿—底座—基礎的路線傳遞,這其中,腳手板和底座可以看做傳遞介質,起到分散荷載的作用,故大部分時候不做驗算,剩余的橫桿、扣件、立桿和地基基礎則必須計算。
這與支模架有一定區別,在內架計算中,橫桿雖然也起到了傳遞荷載的作用,但是在計算中不考慮,視為只起到了幫助立桿形成完整的框架體系的作用,外架中則需要計算。
其次,很多技術人員在計算外架時往往忽略了對于架體基礎的驗算,若放置在土體上,則驗算地基承載力;若放置在樓蓋上,則結合配筋和其他堆載驗算混凝土強度。
扣件在其中則是起到連接橫桿與立桿的作用,主要依靠其緊固后的摩擦力,因此也要結合扣件的周轉次數復核其抗滑移承載能力。

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結構重要性系數和荷載分項系數。
結構重要性系數主要是考慮部分架體高度較高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將荷載放大以達到提升安全性的目的。一些老規范,或更新較慢的軟件中仍未考慮此系數。
荷載分項系數則是因為大部分國標、行標以及地標中對于此系數的系數都不盡相同,有些還同時加入調整系數、組合系數等,給厘清計算增添了難度,需要我們提前去查閱。
除此之外,立桿驗算中的穩定性系數、地基驗算中的承載力折減系數、橫桿驗算中的彎矩系數和撓度系數等,都有一定的取值難度。

三、不結合具體工況
雖然大部分地區的外架做法都是類似的,但是仍舊有一些差異,即使是輕微差異,卻會對計算產生較大的影響。
連墻件,直接承受外架絕大部分水平荷載的構件,其分布的方式會影響盤扣式外架計算立桿穩定性時,對于立桿計算長度系數的取值,進而影響計算結果。
同理還有三角架,無論是做臨邊封堵還是往外延伸連接立桿,都對立桿形成了集中力,這獨立與我們常說的永久荷載和施工荷載之外。其次,三角架還會對承插盤施加荷載,需要進行承插盤抗剪驗算,以及三角架斜桿會對立桿施加斜向力,其水平分力會對立桿施加附加彎矩。
像這樣只是稍加更改架體構造,但是大幅改變計算書內容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如實的將設計工況還原在計算模型中,更需要我們在計算通過后真實地將設計計算落實到現場施工中。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一個小數點的錯誤就可以造成一個大壩的傾覆,對于涉及到社會生產安全的房屋建筑、市政設施等,我們更需要精細考慮,有針對性的編制計算書和方案,避免犯下“經驗主義”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