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專項方案編制
(九)施工方法和技術措施
1.圍護結構施工
包括圍護樁、止水帷幕、內支撐、支撐立柱、壓頂梁、圍檁、土釘墻、錨桿、地下連續墻、傳力帶等的施工工藝、施工順序、流程以及相關技術參數的控制和質量驗收要求等。
2.基坑降排水
按照設計降排水要求,具體落實坑內外降、排水的措施,明確排水溝、集水井平面布置及具體做法;深井(包括普通自流井、真空深井、減壓井等)或輕型井點平面布置、施工構造及技術措施,降水的控制要求及排水去向。
當周邊環境條件較為復雜,應認真分析降水、挖土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采取相應措施減小對周邊的影響。
(1)明溝與集水井排水
在基坑的一側或四周設置排水明溝,在四角或每隔20~30m設集水井,排水溝始終比開挖面低0.4~0.5m,集水井比排水溝低0.5~1 m,在集水井內設水泵將水抽排出基坑。適用于土質好、地下水量不大的基坑排水。

(2)分層明溝排水
當基坑土層由多種土層組成,中部夾有透水性強的砂類土時,為防止上層地下水沖刷基坑下部邊坡,宜在基坑邊坡上分層設置明溝及集水井。

(3)深層明溝排水
當地下基坑相連、土層滲水量和排水面積大,為減少大量設置排水溝的復雜性,可在基坑內的深基礎或合適部位設置一條縱、長、深的主溝,其余部位設置邊溝或支溝與主溝連通,通過基礎部位用碎石或砂子作盲溝。適用于深度大的大面積地下室、箱基的基坑施工排水。

(4)輕型井點降水
輕型井點是沿基坑四周將井點管埋入蓄水層內,利用抽水設備將地下水從井點管內不斷抽出,將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適用于滲透系數為0.1~50m/d的土層中。降水深度:單級井點3~6m,多級井點6~12m。

(5)電滲井點
以井點管作負極,打入的鋼筋作正極,通入直流電后,土顆粒自負極向正極移動,水則自正極向負極移動而被集中排出。本法常與輕型井點或噴射井點結合使用。

(6)噴射井點
是在井點管內設特制的噴射器,用高壓水泵或空氣壓縮機向噴射器輸入高壓水或壓縮空氣,形成水氣射流,將地下水抽出排走。其降水深度可達8~20m。

3.土方開挖
主要包括內容:
(1)各階段挖土流程;
(2)分層分段施工方案(段層具體劃分、土方量的具體數量等);
(3)坑中坑的挖土方法;
(4)出土口的布置;
(5)運土坡道布置、坡率及穩定措施;
(6)挖掘機及運輸車輛作業流程、行走路線及停車位置。
上述內容一般應結合平面圖和局部剖面圖進一步說明,土方開挖施工應附開挖分段分區平面布置圖,分層施工工況以剖面圖形式示意。
特別應明確下列技術要點:
(1)挖土與降水的協調安排、土釘(或錨桿)施工與降水的協調安排、土釘施工與挖土的協調安排;
(2)挖土施工過程中對工程樁、支撐立柱、塔吊基礎的保護措施;
(3)坑邊的荷載控制措施以及尾土挖除方法。
①中心島式開挖
宜用于具有較大空間情況下大型基坑土方開挖。具有挖土和運土速度快的優點。不過由于首先挖去基坑四周的土,支護結構受荷時間長,在軟黏土中時間效應顯著,有可能增大支護結構的變形量,對于支護結構受力不利。
②盆式開挖
常用于有支護土方。先開挖基坑中間部分的土方,周圍四邊預留土坡,土坡最后挖除。采用盆式挖土方法可以使周邊的土坡對圍護墻有支撐作用,有利于減少圍護墻的變形。其缺點是大量的土方不能直接外運。
③放坡開挖
主要是無支護土方宜采用放坡挖土。當基坑開挖深度不大、周圍環境允許,經驗算能確保土坡的穩定性時可采用放坡挖土。


4.換撐及拆撐
傳力帶的施工,換撐、拆撐安排,支撐拆除順序、安全措施。

內支撐結構可選用鋼支撐、混凝土支撐、鋼與混凝土的混合支撐。
(JGJ120-2012)

5.基坑回填
回填料選擇、回填工藝及回填土的質量控制。

工藝流程:
基槽底地坪上清理→檢驗土質→分層鋪土、耙平→夯打密實→修整打平驗收。
基坑和室內土方回填,每層按100㎡~500㎡取樣1組,且不應少于1組,柱基回填,每層抽樣柱基總數的10%,且不應少于5組,基槽和管溝回填,每層按20m~50m取一組,且不應少于1組,場地平整填方,每層400㎡~900㎡取樣1組,且不應少于1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