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專項方案編制
(五)基坑常見支護形式和施工注意事項
1.排樁支護
目前最常見的基坑支護形式是排樁+鋼筋混凝土內支撐。其中排樁支護一般適用于開挖面積大、深度>6m、不允許放坡、鄰近有建(構)筑物的基坑支護。開挖前在基坑周圍設置砼灌注樁,樁的排列有間隔式、雙排式和連續式,樁頂設置砼連系梁或錨樁、拉桿。施工方便、安全度好、費用低。

2.鋼筋混凝土內支撐支護
鋼筋混凝土內支撐剛度大、變形小,能有效控制擋墻和周圍地面的變形。它可隨挖土逐層就地現澆,形式可隨基坑形狀而變化,適用于周圍環境要求較高的

深基坑:
其一般的施工流程為:第一道土方開挖→支撐墊層→支撐鋼筋綁扎→支撐支模→澆筑混凝土→拆模→向下繼續挖......
JGJ120-2012 4.9.11 支撐的平面布置:
①宜避開地下主體結構的墻、柱;
②采用機械挖土時,應滿足挖土機械作業的空間要求,且不宜小于4m;
③基坑形狀有陽角時,陽角處的支撐應兩邊同時設置;
④水平支撐與擋土構件之間應設置連接腰梁;支撐點的間距,對鋼腰梁不宜大于4m,對混凝土梁不宜大于9m;
⑤當需要采用較大水平間距的支撐時,宜在支撐端部兩側設置八字斜撐桿與冠梁、腰梁連接,宜在主撐兩側對稱布置,且斜撐桿的長度不宜大于9m,與冠梁、腰梁之間的夾角宜取45°;
⑥臨時支撐立柱應避開主體結構的梁、柱及承重墻;對縱橫交叉的支撐結構,立柱宜設置在支撐的交匯點處;立柱與支撐端部及立柱之間的間距,混凝土支撐不宜大于15m,鋼支撐不宜大于20m。
JGJ120-2012 4.9.12 支撐的豎向布置:
①支撐應避開主體地下結構底板和樓板的位置;支撐底面與下方主體結構樓板間的凈距不宜小于700mm;
②支撐至坑底的凈高不宜小于3m;
③各層水平支撐宜布置在同一豎向平面內,層間凈高不宜小于3m。
JGJ120-2012 4.9.13 砼支撐的構造:
①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C25;
②支撐構件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其豎向平面內計算長度的1/20;
③支撐構件的縱向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6mm,沿截面周邊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的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
3.土釘墻支護
土釘墻支護是天然土體通過鉆孔、插筋、注漿來設置土釘(亦稱砂漿錨桿)并與噴射砼面板相結合,形成類似重力擋墻的土釘墻,以抵抗墻后的土壓力,保持開挖面的穩定。也稱為噴錨網加固邊坡或噴錨網擋墻。

其施工流程為:開挖工作面→噴射第一層砼→土釘成孔→安設土釘、注漿→掛鋼筋網、噴射砼面層。
土釘支護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進行,分層深度視土層情況而定,工作面寬度不宜<6m,縱向長度不宜<10m。
為防止土體松弛和崩解,須盡快做第一層噴射砼,厚度不宜<40~50mm。噴射砼水泥用量≮400kg/m3。
土釘成孔直徑70~120mm、向下傾角5°~20°,成孔方法和工藝由承包商根據土層條件、設備和經驗而定。
土釘鋼筋宜選用HRB400,HRB500鋼筋,鋼筋直徑宜取16~32mm。土釘注漿材料可采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其強度不宜低于20MPa。
鋼筋網通常直徑Φ6~10、間距150~250mm,與土釘連接牢固。鋼筋與第一層噴射砼的間隙≮20mm。設置雙層鋼筋網時,第二層鋼筋網應在第一層鋼筋網被覆蓋后鋪設。砼面板厚度80~100mm。
4.錨桿支護
錨桿支護指的是在未開挖的土層立壁上鉆孔至設計深度,孔內放入拉桿,灌入水泥砂漿與土層結合成抗拉力強的錨桿,錨桿一端固定在坑壁結構上,另一端錨固在土層中,將立壁土體側壓力傳至深部的穩定土層。適于較硬土層或破碎巖石中開挖較大較深基坑,鄰近有建筑物須保證邊坡穩定時采用。

JGJ120-2012:
① 土釘墻墻面坡度不宜大于1:0.2;
②土釘必須和面層有效連接,應設置承壓板或加強鋼筋等構造措施,承壓板或加強鋼筋應與土釘螺栓連接或鋼筋焊接連接;
③土釘的長度宜為開挖深度的0.5~1.2倍,間距宜為1~2m,與水平面夾角宜為5°~20 °;
④土釘鋼筋宜采用HPB300、HRB335鋼筋,鋼筋直徑宜為16 ~32mm,鉆孔直徑宜為70 ~120mm;注漿材料宜采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其強度不宜低于20MPa;
⑤噴射混凝土面層宜配置鋼筋網片,鋼筋直徑宜為6 ~10mm,間距宜為150 ~300mm,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面層厚度不宜小于80mm;坡面上下段鋼筋網搭接長度應大于300mm。
錨桿還可與擋土樁進行結合支護,樁頂不設錨樁、拉桿,而是挖至一定深度,每隔一定距離向樁背面斜向打入錨桿,達到強度后,安上橫撐,拉緊固定,在樁中間挖土,直至設計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