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都說“無壩不裂”,但在白鶴灘水電站,大壩上沒有一條裂縫,“這是壩工建設的奇跡!”
2021年5月31日12點7分,隨著最后一倉混凝土澆筑完成,世界在建規模最大的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全線澆筑到頂!

傳統大壩建設需要澆筑大量混凝土,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應會產生熱量,使得混凝土澆筑后溫度上升,之后再緩慢冷卻到環境溫度。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溫度控制措施,任由混凝土熱脹冷縮,難免會產生裂縫。而低熱水泥混凝土水化熱的溫度比中熱水泥和普通水泥要低,且絕熱升溫遠低于中熱水泥和普通水泥的絕熱升溫。能極大減少熱脹冷縮導致大壩裂縫的可能性,且低熱水泥具有良好的抗干縮性能、抗侵蝕、抗沖耐磨以及后期強度高、強度持續增長的優點。
大壩主體自2017年4月12日開始混凝土澆筑,至今歷時1510個日日夜夜,壩體共計澆筑2253倉,800萬方混凝土。在大壩澆筑的4年多時間里,參建各方日夜奮戰,大壩整體均衡連續上升,連續三年澆筑量在200萬方以上,創造了年澆筑270萬方、月澆筑27.3萬方、百日過深孔等同類工程的世界紀錄。
總臺央視記者 張偉:在白鶴灘工地現場,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是常態。我們計算了一下,白鶴灘大壩澆筑的混凝土從拌合樓出來,通過自卸車開到供料平臺,然后通過纜車將混凝土運送到大壩的澆筑現場,大約需要7分鐘,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高溫天氣下,到達現場的混凝土溫度也不會超過8攝氏度。
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銀林:首先我們是在拌合系統的運行過程中,要先將果料通過一冷二冷,保證果料的溫度要降到溫度的要求范圍內,使出機口保證在7度。通過保溫車將混凝土導入纜機罐里頭,快速地將混凝土入倉。那么在澆筑過程當中,我們進行噴霧、保濕,然后澆筑過程中馬上進行保溫,使得溫度不進行升高。
在大壩建設過程中,三峽集團與清華大學共同研制的智能通水成套裝備及多端控制系統,通過實時感知混凝土溫度,動態控制通水流量,實現了混凝土溫度過程的智能精準控制。
中國水電八局白鶴灘施工局局長 張建清:這是我們智能溫控系統,及時把倉面的溫度和冷卻水管的溫度反映到我們后臺平臺上以后,通過預先設定的溫控策略,然后對通水溫度以及通水的流量進行調整,確保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和降溫速度完全按設定目標進行,做到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