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影院,国产h视频,免费看黄色三级电影,日本久久高清,午夜伦理久久,成年看片

行業知識 新版抗震規范對舊版規范的主要改進
新版抗震規范對舊版規范的主要改進
發表時間:2014/5/21 16:54:26

1.2010新版規范在砌體結構方面的主要改進

1) 增加了砌體的塊體類型

2) 降低6度和0.30g設防的層數和高度,調整橫墻較少房屋的適用范圍

3) 新增建筑布置的規則性設計指標

4) 提高樓梯間等處構造柱、芯柱的要求

5) 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設計要求

6) 擴充配筋砌塊房屋的抗震設計

7) 取消內框架房屋的使用

進一步向約束砌體發展——體積配筋率0.07%~0.2%為約束砌體,0.2%以上稱為配筋砌體。

2.砌體房屋高度、層數控制注意事項

取值 小數點后按有效數值控制

起點 地面,坡地取低處,半地下室需嵌固

終點 屋面板與外縱墻交接處的板頂坡頂形成實腹屋架時,同上對待

閣樓 居住用房算一層,高度至山墻半高,儲物用房、無固定樓梯不計入

屋頂間 面積小于30%按5.2.4條處理,超過時按閣樓對待

架空層 按一層計算

樓面高度超過16m等,必須設置電梯

乙類的房屋高度減3m少一層,不采用底框

蒸壓磚抗震強度為普通粘土磚的70%,應降一層和3m

3.多層砌體房屋布置規則性的設計指標

承重墻 橫墻或縱橫墻,不應M+RC墻

縱橫墻布置 勻稱、對齊、連續,不顯著差異,內縱墻累計長度≥60%房屋總長

窗間墻 尺寸均勻,開洞面積<55% .采取加強措施局部尺寸可減少20%

墻洞位置 不影響縱橫墻連接,不設轉角窗

平面輪廓 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時房屋轉角加強

樓板開洞 <30%板寬,且墻兩側不同時開洞

錯層 錯層>500mm應按兩層計算

樓梯間 不宜設于盡端或轉角處

磚柱 不得采用獨立磚柱,跨度≥6m的樓面梁應設組合柱等

4.多層砌體房屋結構布置的改進

注:

1 多層砌體房屋的頂層,除木屋蓋外的最大橫墻間距應允許適當放寬,但應采取相應加強措施;

2 190mm多孔磚抗震橫墻的最大橫墻間距應比表中數值減少3m。

橫墻較少、跨度較大的房屋,應采用現澆RC樓屋蓋

5.多層磚砌體房屋構造柱設置的改進

多層磚房,應按下列要求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丙類房屋磚房構造柱設置要求(一般情況)

大洞口,內墻指不小于2.1m,外縱墻采取加強措施后放寬

6.多層磚砌體房屋圈梁設置的改進

現澆RC樓蓋等沿所有墻邊加強配筋并與構造柱連牢,可無圈梁

7.砌體房屋樓梯間構造的改進

樓梯間應符合下列要求:

1 8、9度頂層樓梯間橫墻和外墻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φ6通長鋼筋;7~9度時其它各層樓梯間墻體應在休息平臺或樓層半高處設置60mm厚的鋼筋混凝土帶或配筋磚帶,其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7.5, 縱向鋼筋不應少于2φ10。

2 樓梯間及門廳內墻陽角處的大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0mm, 并應與圈梁連接。

3 裝配式樓梯段應與平臺板的梁可靠連接,8、9度時不應采用裝配式樓梯段;不應采用墻中懸挑式踏步或踏步豎肋插入墻體的樓梯,不應采用無筋磚砌欄板。

4 突出屋頂的樓、電梯間,構造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內外墻交接處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通長拉結網片(2φ6與φ4點焊或φ4點焊)

8.砌體墻承載力計算的改進

在一個墻段內設置多根構造柱、水平分布筋的承載力計算原則和計算系數:

①墻段兩端的構造柱,繼續按89規范用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γRE反映其約束作用;

②墻段中部構造柱的參與工作,并考慮間距小于3m的構造柱對約束的修正;

③分別計入墻段中部構造柱的混凝土和鋼筋以及水平筋對承載力的貢獻,可在一定范圍內通過調整構造柱截面和鋼筋截面來控制所需的抗震承載力。

此計算公式如下:

砌塊墻承載力正應力影響系數:雙折線→三折線

9.配筋小砌塊房屋抗震設計要求的比較

適用范圍擴展到924m,其墻體豎向、橫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2%

10.底框房屋抗震設計要求的改進

●底框砌體房屋的構造措施

底框磚房設計注意事項

1) 布置 樓梯間附近次梁托墻的設計,地震內力增大,主梁附加集中扭矩,支座附加彎矩

2) 剛度比 底部不得大于上部!底部計入墻和框架的剛度,上部計入墻體和構造柱的剛度

3) 落地墻 避免低矮混凝土墻.邊緣構件按構造要求

4) 過渡層 落地砼墻上層墻體應特別加強

5) 地下室 滿足嵌固條件不計入層數

6) 上部砌塊墻類比7.4節加強構造

11.2010新規范在鋼結構方面的主要改進

1) 增加0.15g和0.30g的最大適用高度

2) 新增抗震等級,按高度和烈度分四級,

內力調整、長細比、寬厚比分四擋

3) 放寬阻尼比和層間位移控制指標,

ζ 依據高度取0.04~0.02

4) 改進強柱、強節點的設計計算方法,

強柱系數,連接系數,γRE

5) 改進鋼構件的連接構造

12.鋼結構房屋最大適用高度和高寬比

鋼結構房屋的抗震等級(新增)

7~9度某部位各構件的承載力滿足2倍地震組合時,抗震等級允許降低一級

* 中心支撐、偏心支撐等結構中的框架部分的抗震構造的等級

乙類設防,提高一度查表確定抗震等級

0.15g和0.30g的Ⅲ、Ⅳ類場地,分別按8、9度確定構造的抗震等級

鋼結構構件的長細比

鋼結構柱的板件寬厚比

梁柱連接節點構造

①坡口角度符合有關規定;

②翼緣厚度或12mm,取小者;

③(1~0.75)倍翼緣厚度;

④最小半徑19mm;

⑤3倍翼緣厚度(±12mm);

⑥表面平整。圓弧開口不大于25°

13.屈曲約束(消能)支撐框架結構設計要點

屈曲約束支撐組成——由芯材、約束芯材屈曲的套管和位于芯材和套管間的無粘結材料及填充材料組成的一種支撐構件。

性能——受拉時同普通支撐而受壓時承載力與受拉時相當且具有某種消能機制的支撐。

結構布置——水平雙向、上下連續布置,防止扭轉;

宜采用人字支撐、成對布置的單斜桿支撐等形式,不應采用K形或X形;

支撐框架計算分配的Mov> 50%Mtot。

計算方法——附加阻尼比由試驗結果按12章確定;

在多遇地震下不發生屈曲時,可按中心支撐設計;

與V形、人字形支撐相連的框架梁可不考慮支撐屈曲引起的豎向不平衡力。

連接構造——同一般支撐框架。

14.非結構構件的條文修改情況

樓梯間非承重墻體 (2008年局部修訂)

框架填充墻和隔墻 2008年提升為強制性條文

“性能化設計的方法”可參照附錄M.2

關于“樓面譜方法”移到附錄M.3

建筑構件設計一般性要求——新增女兒墻

砌體隔墻、煙道等,(原7.1.7)

框架填充墻塊材強度、樓梯間墻體構造

單層RC柱廠房圍護墻選型、布置

非結構性能化設計方法(原條文說明)

樓面譜方法 (原13.2.5)

15.非結構構件的地震作用計算

等效側力法計算 (13.2.3)

重心處最不利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F

F= γη ζ1 ζ2 αmax G

式中:

γ─ 功能系數,取決于設防類別和使用要求,參照附錄M.2確定;分為1.4、1.0、0.6三檔;

η─類別系數,取決于構件材料性能等因素,參照附錄M.2確定;在0.6~1.2范圍內取值;

ζ1─狀態系數;預制構件、懸臂構件、支承點低于質心的設備和柔性體系取2.0,其余1.0;

ζ2─位置系數,頂點取2.0,底部1.0,沿高度線性分布;可按時程法計算結果調整;

αmax─多遇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

G─重力,含運行時人員、容器中的介質及儲物。

建筑非結構構件的類別系數和功能系數

16.建筑構件抗震構造措施的變化

多層砌體結構中后砌隔墻、垃圾道、預制挑檐的連接

鋼筋混凝土框架中的填充墻平面和豎向布置、塊體和砂漿強度、與框架連接構造、樓梯間等鋼絲網面層

鋼筋混凝土柱廠房圍護墻、女兒墻、圍護墻材料和布置、圈梁設置和構造、墻梁連接構造、磚圍護墻基礎構造、內隔墻穩定措施、女兒墻防倒措施

17.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要點

最大適用高度——

RC框架和框剪的平均值,即

6度(95) 7度(85) 8度(70) 8.5度(55)

抗震等級——

支撐框架部分比8.1.3、6.1.2的框架結構提高一級,

混凝土框架部分仍按框架結構確定。

結構布置——

水平雙向、上下連續布置,防止扭轉;

采用X、Λ、V形,單支撐投影對稱;

支撐框架計算分配的Mov> 50%Mtot。

18.鋼支撐-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要點

計算方法——

阻尼比0.045;

斜桿按鉸接模型,面外偏心需附加彎矩;

二道防線:框架按二種模型的不利設計;

層間位移在框架和框剪之間內插

(彈性1/650, 彈塑性1/67)。

連接構造——

同RC廠房柱間支撐,

與框架梁的連接不先于支撐破壞。

19.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結構設計要點

最大適用高度——RC核心筒和S框-支撐的平均值

參見JGJ 3: 6度(200) 7度(180)8度(150) 8.5度(130)

抗震等級——鋼框架部分按8.1.3確定,混凝土筒體比6.1.2的核心筒提高一級(8度為特一級)

結構布置——鋼框架梁柱剛接; 樓蓋加強整體性;

鋼框架計算分配的Vfmax> 10%Vtot;否則筒體高一級

下部SRC柱而上部S柱, 需設置過渡。

計算方法——阻尼比0.045;

考慮施工模擬、鋼柱與混凝土墻軸向變形差異;

二道防線:鋼框架承擔的剪力同RC核心筒結構;

層間位移按RC結構。

抗震構造—除筒體與鋼梁連接處外,分別按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的規定執行。

20.大跨屋蓋建筑結構設計要點

◆適用范圍——拱、桁架、網架、網殼、張弦梁、弦支穹頂等組成的鋼屋蓋 (跨度120m、長度300m、懸挑40m)

◆結構選型——傳力合理、規則、均勻、避免扭轉;

宜采用輕型屋面系統;

支承結構避免增加屋蓋的不規則性。

◆屋蓋體系——單向傳力體系,設面外支撐、桁架加強

空間傳力體系,加強周邊、開口邊。

單層網架,節點應剛接。

◆計算方法——阻尼比,純鋼0.02,混合0.025~0.035;

支承節點模擬、屋蓋與支承結構協同,幾何非線性;

地震作用方向,效應組合和撓度控制;

關鍵構件和關鍵支座的內力調整。

◆抗震構造——桿件長細比;節點的最小板厚、壁厚;

一般支座、滑移型支座、小震受壓支座的構造。

21.單建式地下建筑結構設計要點

◆適用范圍——單建的地下車庫、過街通道、變電站或空間綜合體 (地鐵、公路隧道、高層附屬地下室除外)

◆抗震等級——6、7度四級,8、9度三級;乙類提高一級

◆結構布置——簡單、對稱、規則、平順;

加強整體性,避免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注意位于山區的口部結構選型。

◆計算方法——7度Ι、Ⅱ類不驗算;

計算模型、作用方向:橫向平面應變或空間結構;

計算方法:平面位移法、加速度法、側力法;土-結構時程法

彈塑性層間位移:不規則、變電站、綜合體,1/250。

◆抗震構造——框架結構柱,縱筋配筋率增加0.2%;

混凝土板,負筋50%錨入連續墻內,正筋全部錨入內襯;

液化土層、軟土層、巖石口部專門的構造措施。

22.抗震性能化設計方法

23.抗震性能化設計方法

可供選擇的地震動——

使用年限50年,按規范取小震、中震和大震;設計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其地震作用需要做適當調整,經專門研究提出并按規定的權限批準確定。

當缺乏當地的相關資料時,可參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試用)》CECS:160的附錄A,其調整系數的范圍大體是:設計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取1.3~1.4。

注意事項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設計,立足于承載力和變形能力的綜合考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例如:

作為“抗震安全島”的樓梯間,可提出確保大震下具有安全避難通道的具體目標和性能要求;

對特別不規則、復雜的建筑結構,可對抗側力結構的水平構件和豎向構件分別提出不同的性能目標,提高其整體或關鍵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對水平轉換構件,為確保大震下自身及相關構件的安全而提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標;

對機電設施,地震時需要連續工作的,相關部位層間位移需滿足設備運行所需的位移限值;其他情況,震后殘余變形滿足設施檢修后運行或大震后可修復運行的位移要求。

抗震性能化設計計算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彈塑性分析。

一般情況,應考慮構件在強烈地震下進入彈塑性工作階段和重力二階效應。鑒于目前的構件彈塑性參數、分析軟件對構件裂縫的閉合狀態和殘余變形、結構自身阻尼系數、施工圖中構件實際截面、配筋與計算取值的差異等等的處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當預期的彈塑性變形不大時,可利用等效阻尼等模型簡化估算。

對彈塑性計算結果應側重于工程判斷。

24.樓梯參與空間分析的計算方法

準確的計算模型:

樓梯構件包括:樓梯板、平臺板、梯梁、梯柱。

樓梯空間計算包括:計算單元、節點關系、互相影響、結果輸出。

1)樓梯板和平臺板采用自動剖分節點對齊的空間殼單元;

2)梯梁和梯柱采用多節點的空間桿單元;

3)樓梯板、平臺板、梯梁、梯柱、樓梯間角柱、樓梯間混凝土墻、樓梯間磚墻和框架梁之間所有節點自動對應和剖分;

4)所有構件一起參與空間分析,樓梯剛度將影響結 構剛度、周期、位移和內力等所有計算結果;(徹底處理無限剛和彈性計算的矛盾,樓梯永遠是彈性的)

5)輸出梯梁、梯柱、樓梯板和平臺板的計算結果。(得到樓梯構件本身的受力狀況) 在水平力效應驗算計算書中輸出樓梯構件本身的抗震驗算結果。

6) 審圖時注意在結構信息–總體信息中輸出:計算中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

25.梯板的抗震計算

1)梯板嚴格意義上應是拉彎壓彎構件。一般情況下恒活載產生的拉應力比地震作用產生的拉應力小一個數量級,所以暫且不互相組合,分別計算抗彎和抗拉。

2)每層最大梯板總的底配筋和面配筋:梯板正常使用是兩端簡支的抗彎構件,在地震作用下又是支撐構件,所以按如下求得抗彎底配筋和抗拉總配筋。

a)抗彎底配筋(cm2/m)=根據單向簡支梯板彎矩(q*l*l/8)求得配筋

b)梯板沿走向上下雙排總配筋(cm2/m)=1.3*0.85*最大平均拉力/板鋼筋強度設計值

總的底配筋大于等于抗彎底配筋,總的面配筋大于等于1/4抗彎底配筋,總的底配筋加總的面配筋大于等于抗拉總配筋。

c) 每塊梯板分別進行抗震計算,根據梯板平均拉應力,并求相應的抗拉鋼筋。

26.新規范設計中一些概念的變化

高規在框支梁柱基礎上增加轉換梁柱概念

[新高10.2.7-8]框支梁控制(最小配筋率、加密區箍筋的最小面積配筋率、最小抗剪截面)適用于所有轉換梁,并增加了三級要求。

[新高10.2.10-12]框支柱控制適用于所有轉換柱,并增加了三級要求,增加了節點驗算的要求。

4)梁多次轉換:對于柱A托梁B,梁B托梁C,梁C再托柱D情況,程序不能自動判斷柱A是轉換柱,梁B為轉換梁,需人工指定;

5)托頂部小塔樓的梁柱不是轉換梁柱。

27.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

共有4條不同:

[新抗6.1.10][新高7.1.4]

1、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從地下室頂板算起。

2、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框支層以上二層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墻總高度的1/10二者的較大值;其他結構的抗震墻,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墻肢總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層二者的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時,底部加強部位可取底部一層。

3、當結構計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層底板及以下時,底部加強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計算嵌固端。

4、取消了≤15m的限制。

28.地下室有多層側約束,但不嵌固如何處理?

舉例:3層地下室,兩層有擋土墻,計算在結構基底嵌固。

按底部加強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計算嵌固端,兩層側約束層都為加強部位,實際有側約束層向下一層為加強部位即可。

29.連梁剛度折減系數

[新高5.2.1]高層建筑結構地震作用組合效應計算時,可對剪力墻連梁剛度予以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5。明確了僅在有地震作用的組合中可以對連梁剛度進行折減,對沒有地震作用參與組合的(如重力荷載與風的組合)不能考慮連梁剛度折減。

30.非框架結構中如何處理如下抗規定義的薄弱層?

樓層側向剛度可取樓層剪力與樓層層間位移之比,其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70%或其上相鄰三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薄弱層放大系數為1.15(高層結構也要滿足抗規要求);不滿足[新高4.5.2]的新要求,薄弱層放大系數為1.25;

考慮層高修正的樓層側向剛度比=下層側向剛度*下層層高/上層側向剛度*上層層高(高規3.5.2條文)

31.承載力比計算中是否考慮斜撐?

[舊高4.5.3]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是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該層全部柱及剪力墻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新高3.5.3] 樓層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是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該層全部柱、剪力墻、斜撐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斜撐的受剪承載力計及最大軸力的貢獻 ,不能采用它的極限承載力(太大)。

32.墻平面外抗拉脫的計算

[新混11.7.19-11.7.23]如果樓面梁僅在墻肢一側與墻連接,當樓面梁縱筋的直段錨固長度:

Lah≤0.22(Rw*n)**1/2LaE或Lah小于0.45LaE 平面外抗拉脫承載力按下列規定計算 :

33.抗震墻結構概念設計

1. 規范的抗震墻結構指由墻肢和連梁兩種構件組成,變形特征為彎曲型。若墻肢和框架梁組成而變形特征成為剪切型,則不屬于規范的抗震墻結構。

2.遵循強墻弱梁、強剪弱彎原則,即連梁屈服先于墻肢屈服,連梁和墻肢應為彎曲屈服。

3.墻體端部設邊緣構件或與另一方向墻肢相連。

4.強震下塑性鉸控制在底部加強部位。

5.相鄰層墻厚、墻面洞口位

置無突變, 防止薄弱層變形集中

6.依據墻邊緣的壓應變大小

設置約束邊緣構件。

7.避免墻肢大偏拉受力。

34.抗震墻內力調整問題

1.調整截面的組合彎矩設計值,目的是通過配筋方式迫使塑性鉸區位于墻肢的底部加強部位。

2.多遇地震下小偏心受拉墻肢,在設防地震、罕遇地震下抗震能力可能大大喪失;多遇地震下為偏壓的而設防地震下轉為偏拉,其抗震能力有實質性的改變,需相應加強。

雙肢抗震墻的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無論是小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拉,另一墻肢的剪力和彎矩設計值均應乘以增大系數1.25。

3. 剪力調整要求保持不變。

35.框架與抗震墻組成的結構

1.少框架-抗震墻結構——屬于抗震墻體系,墻體抗震等級按抗震墻結構確定

2.框架-少抗震墻結構——屬于框架體系,給定側力下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Mf大于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按框架結構確定抗震等級,框架按二種模型不利者設計

3.框架-抗震墻結構——框架按二道防線設計,框架至少承擔min[0.2V0,1.5Vcf,max]

4.框架-核心筒結構,比框架-抗震墻結構加嚴:Vcf,max<0.1V0時,框架承擔0.15V0,核心筒剪力增大

36.框支層結構內力調整

框支層框架柱承擔的地震剪力和相應的彎矩:框支柱不少于10根,取結構底部總剪力20%;框支柱少于10根,每根柱取結構底部總剪力2%。

框支層框架柱最上、最下端彎矩增大系數:一級1.5,二級1.25。中間層可按框架的要求調整。

在地震作用下由于落地抗震墻剛度退化,將增大框支柱的地震作用,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或減小)軸力:一級增大50%,二級20%,柱截面縱筋應按調整后的彎矩和軸力最不利情況進行設計。框支柱的軸壓比可不考慮軸力增大。

框支柱均應按調整后的柱彎矩,考慮強剪弱彎進行剪力計算及斜截面設計。

37.板柱-抗震墻結構改進

1.房屋最大適用高度適當放高

6度80(40) 7度70(35) 8度55(30) 8.5度40

2.抗震墻承擔的地震剪力,高度大于12m為全部(同2001規范),高度不大于12m有所放松。

3.現澆樓屋面板的長寬比加嚴。

4. 新增:板柱節點沖切承載力的抗震驗算時,應計入地震不平衡彎矩引起的沖切。

5.對柱上板帶,補充了箍筋設置要求,修改了板底鋼筋塔接位置的規定。

38.筒體結構設計改進

1.外框由計算分配的剪力不宜過小:

當加強層外的樓層最大剪力Vf,max<0.1Vtot

各層Vf=0.15Vtot, Vtub=min{1.1Vc,Vtot}

2.抗震墻底部厚度變化、邊緣構件的加強要求有所放松。(規范用詞由“應”改為“宜”)

3.補充:樓面大梁與墻體正交的構造。

4.對L/hb<2的連梁設置交叉暗柱、鋼筋的要求,由“宜”改為“可”。

39.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要點

應用范圍

6~8度先張法和后張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后張預應力框架、門架、轉換層的轉換大梁,宜用有粘結。

承重結構的受拉桿件和一級的框架,不得用無粘結。

基本規定

框架和轉換層的轉換構件不宜低于C40;其他C30。

應采取設置非預應力筋等措施,具有良好的變形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達到延性結構的基本要求。

應避免構件剪切破壞先于彎曲破壞、節點先于被連接構件破壞、預應力筋的錨固粘結先于構件破壞。預應力筋宜在節點核芯區外錨固。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及相應的地震組合內力調整,仍應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要求執行。

抗震計算

◆阻尼比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自身的阻尼比可采用0.03,等效阻尼比按RC部分和PRC部分在整個結構總變形能的比例折算

◆效應組合

地震作用效應基本組合中,應增加預應力作用效應項Spk,其分項系數 γp,一般情況應采用1.0,預應力作用效應對構件承載力不利時,應采用1.2。

◆節點驗算

預應力筋穿過框架節點核芯區時,節點核芯區的截面抗震驗算,應計入總有效預加力以及預應力孔道削弱核芯區有效驗算寬度的影響。

售前客服

售后客服

咨詢電話

0571-56665700

關注有禮

掃碼關注公眾號 資料千貨免費獲取

品茗曉筑

關閉

品茗AI啟動失敗

請重新登錄后繼續操作

請使用驗證碼賬號密碼登錄,請勿使用微信